又一轮的疫情发生以来,医务人员离病毒最近,却勇敢逆行,践行医者的初心与承诺。三院人通宵达旦确保检测每个环节可溯源,无论冷暖坚守一线服务社区,不顾小家默默奉献,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作出生动诠释。
领导班子靠前指挥 深入“疫”线
根据国家、省、市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结合医院工作实际,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全院上下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医院及时召开医院疫情防控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要求,坚决做好各项疫情防控措施。
医院领导班子成员把责任扛在肩上、落在实处,每天深入疫情防控一线,听取重点部门、重点科室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汇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改进措施。组织包括在职职工、进修、实习、轮转、外包服务人员进行每日全员核酸检测,筑牢疫情防控防线。坚持病区每日消毒,住院患者及其陪护人员每日进行核酸检测,全员佩戴口罩,少开会、开短会,减少人员聚集,保障广大来院就诊患者、家属及我院干部职工的健康安全。
党建引领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针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发出倡议书,号召全院广大党员干部、团员青年强化风险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担当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得到了积极响应,全情参与。今年以来,医院在临床一线医护人员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分3批派出临床医生、护士及检验技师支援苏州、连云港、常州等兄弟城市,同时,积极支持各社区、校园、企业的核酸采集及隔离点的疫情防控工作,累计达36次,最多的一天抽调临床一线医护600余名。
前两天,关于重症医学科医生李海峰“带伤上阵”的一段文字在朋友圈内刷了屏。3月16日早上5点半,为快速完成核酸采集任务,志愿去一线采集核酸的李海峰麻利地把检测器材从医院搬运上车。没想到,在将专用垃圾箱放入车内时,不慎撞到了车门,不仅眼镜掉在了地上,左眼下眼缘一下子被划破了,鲜血涌了出来。一旁的同事见状连忙让他回去休息,李海峰却说只是伤了表皮,没伤到眼睛,不要紧。他不紧不慢地从地上将掉落的树脂镜片安装回镜框,简单地处理了伤口后,稍作休整,便和大家一起来到了盐龙街道服务站集合。“一个点3个人,我走了,就得有同事来替我。工作将重新交接,流程对接要重新熟悉,这样会延误整个核采工作的进度。没关系,我能坚持。”
早上6时10分,44岁的李海峰被安排去江苏中恒宠物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一线采集核酸。“头抬高,嘴巴张开,‘啊’一声。” 这些采样步骤早已形成了肌肉记忆。快速、稳妥且高效,1700多位公司员工的核酸检测,一个上午全部完成。当天,气温最高已达20度。穿着防护服,在太阳下面坐着五个多小时,不能喝水,中午将防护服脱下来吃午饭时,所有医务人员的衣服都是从里面湿到外面。李海峰眼角的伤口被汗水浸湿,火辣辣的疼,他笑着说“男子汉,留条疤没关系。”
带伤坚持工作的李海峰是千千万万医护工作者中的一员。疫情之下,原本就忙碌的发热门诊工作更加繁重。发热门诊负责人张洪明每天都要很早到办公室,一直忙碌到深夜,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这是他日常工作状态的缩影。护士长潘兆霞、徐海燕日夜坚守在科里,做好后勤保障,确保每一位医护人员每天都能够有充足的防护用品,让他们在抗击疫情一线安心作战。在这里,大家团结一心,共同抗“疫”,共同守护着患者的健康。每当面对发热病人的赞誉时,他们却总是说:“在医院,我们只是普通的守门员”。
与时间赛跑 核酸检测的幕后英雄
作为离病毒最近的人,检验技师的工作并不为大众所看到、所了解,但是他们是抗击新冠肺炎的“侦察兵”,也是最重要最不可替代的存在。为了应对本院住院患者、陪护、员工以及社区居民核酸检测工作需要,两年多来,盐城市三院临床基因扩增室的8名技师,分4个班次,不分昼夜,全年无休。
“核酸检测几乎是与病毒‘零距离’接触,检测过程较为复杂。”临床基因扩增室负责人朱蓉介绍道,样本的开盖,核酸提取的震荡、离心都有可能产生气溶胶,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实验室人员感染。所以说,这里是医院里距离病毒最近,也是最危险的诊疗工作之一。
密闭的负压环境、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注意力高度集中......往往不到1个小时时间,检测人员就汗流浃背,呼吸防护面罩也是一层水汽;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不能吃东西、喝水、上厕所,这些对于检验者的体力耐力无疑是多重考验。
配试剂、核对、拧开盖、加样、拧上盖、上机提取,这些重复动作不仅考验着检验人员的眼力、脑力,更考验他们的手力,一个都不能错、也不能漏。每天这样重复的动作就有成千上万次,磨破外层手套、手抽筋、手指麻木更是常态。完成一天工作后,还要按照要求进行消毒、摘下防护面屏、脱去防护服,这群幕后英雄终于可以坐下来喘口气、喝口水。一天工作下来,他们经常是筋疲力尽,负压密闭的环境常常会累到想吐、吃不下东西。
“我们实验室不仅要完成本院门诊、住院患者及陪护、职工的核酸检测,作为区域实验室还承担盐都区的检测任务,也接受盐南高新区、高速路口、苏州等兄弟城市的核酸送检标本。最近几天标本量大时,我们日检测标本能达1万多管,近20多万人次。为确保报告能在6小时内发出,加班加点成为了工作常态。”朱蓉介绍说,“科室给我们这个小分队最大的支持,遇突发情况经常分派同事来支援我们。遇全民检测等特殊情况,科主任孙明忠亲自协调指挥,全员积极参与,保证完成任务。虽然辛苦,但看到所有的检测结果能准确及时发出,为疫情防控贡献微薄的力量,我们的心里就觉得很欣慰。”
疫情下,抱紧“绿码”是市民最大的心愿。一份阴性核酸报告是通行证也是“定心丸”,“早一分钟出结果、早一分钟做诊断”是检验人的初心和使命。而一张张核酸检验报告单背后,除了检验人员日日夜夜的坚守,也有公卫处同志们的默默付出。对于公卫处处长陈坚来说,前天是这个月最忙的一天,她翻出每日工作汇总表,指着一栏说,自己和同事当天整理上传了近20万名受检者的核酸检测数据至“我的盐城APP”和“江苏省核酸检测信息平台”:“当天从早上五点,一直输入数据至深夜,面对海量的信息、成堆的表格,我的两只眼睛就是核对数据的‘探照灯’,虽然很累,但是越困越要打起精神,提醒自己不能出错。”
抗击疫情 “志愿”有我
医院积极组织职能科室职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实门诊、门卫、检验科、缓冲病区、临时隔离点、病房楼等防疫一线力量,按要求每天提前半小时就位。党团志愿者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耐心解释医院疫情防控期间的相关规定和政策,充分担当起疫情防控志愿者的使命和责任。无论是在一米线处秩序维护、指导患者使用APP预约挂号、在门口测温扫码,还是参与患者转运、取送标本,志愿者们就像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这位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黄姐”的志愿者,每天7:30都会准时出现在检验中心候诊处。这里患者量大、流动性强,自然需要帮助的患者也比较多。但只要黄姐在,她总是热情耐心地协助叫号、导诊指引、答疑解惑,让患者得到最暖心的帮助。“哪个岗位忙,就把我安排在哪吧,我不怕累!”黄姐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是她自己的真实写照,也是每位志愿者的心声。
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怎么办?不会网上预约就不能挂号了吗?别怕,有咱们志愿者!在医院计财处任职的志愿者还红兰每天在自助挂号机前,为不熟悉信息化操作的患者送上贴心、便捷的志愿服务。“大爷您好!请问您约号了吗?需要我帮忙吗”“阿姨,您不会预约没关系,我帮您约号!”这样的话语每天要重复上百次,但她始终态度亲切。
根据省市疫情防控要求,对于不能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报告的患者,需要在就诊前进行核酸采集,如何快速地进行核酸检测就成整个诊疗流程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一位患者都希望自己在这个环节里能快一点、再快一点。在门诊临时核酸采集点的志愿者胡思阳任务量不小,不仅要为患者及时打印核酸检测条码,还要负责维持秩序,及时疏导、缓解患者家属紧张情绪,减轻护士工作的压力。偶尔也有委屈不被理解的时候,但她总是说:“将心比心,谁生病了不想早点看到医生,我能理解。”把委屈自己咽下,把真心送给患者,这就是志愿服务!
战“疫”时不我待,坚持就是胜利!在医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院内职工付出奉献下,让我们携起手来,扫除新冠肺炎疫情阴霾,促进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为抗击疫情继续散发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