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是指冠状动脉100%闭塞且闭塞超过3个月的病变,患者最常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慌、呼吸困难等不适主诉,患者往往因心绞痛或心力衰竭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甚至死亡。
今年69岁的患者徐先生,近三年来,胸闷、气短进行性加重,于4月13日来我院治疗。患者1个月前曾在外院就治,诊断“冠心病,心力衰竭”,做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多支冠脉病变合并CTO,外院建议转院行冠脉搭桥术治疗,患者不愿意外科手术,遂慕名前来我院心内科寻求介入治疗(PCI)。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往往由坚韧的纤维组织,甚至是极其坚硬的钙质构成,往往开通十分困难。“在心血管介入手术里,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术是最难的,目前即便是国内外医疗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遇到慢性冠脉闭塞病变时,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仅60%~80%。”市三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吴春阳介绍。以往在做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术之前,多运用传统的冠脉造影来评价冠脉病变,但这种方法在临床实际应用当中有短板,如只能显示管腔的情况,不能显示病变所在的管壁和斑块情况等,极有可能使医生低估冠脉病变程度。
我院这例患者CTO发生在前降支(LAD)开口且无残端,PCI操作难度会更大,开通成功率往往较低,且闭塞端临近左主干,一旦操作不慎,容易发生左主干夹层,将会造成不可挽救的严重后果。
血管内超声技术可简单理解为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超声探头送入血管腔内,显示血管横截面图像,从而提供在体血管腔内影像。通过IVUS的应用不仅可以了解管腔的形态,还能直接显示管壁的结构,了解管壁病变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纯冠脉造影对冠脉病变判断的不足,被认为是血管检查新的“金标准”。可为医生确定最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案,准确选择支架大小,确定支架的位置及扩张后与冠脉管壁贴壁是否良好,并可预测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为保证手术顺利和安全,科室组织了充分的术前讨论,成立了由吴春阳主任医师、杨顺清副主任医师和施国富主治医师三人组成的手术小组,针对患者临床心功能较差及冠脉造影左前降支开口慢性闭塞齐头无残端、无法判断开口位置等情况,手术团队专门制定了介入策略,决定采用分次手术方案,首先对右冠状动脉(RCA)狭窄病变实施PCI,4天后,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引导,对前降支(LAD)开口慢性闭塞病变实施PCI,经过非常艰苦的努力,手术取得了成功,成功开通了二支严重的冠脉病变血管。
冠脉CTO是当今PCI难以攻克的最后堡垒,需要技术、经验、体力和团队的配合,目前仅在国内大的心脏中心常规成熟开展,吴春阳主任团队经过充分准备,在我院首次使用IVUS成功完成了这台高难度手术,填补了我市医学空白,标志着我院冠心病PCI技术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