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院长您好,还记得我吗?我是袁三啊。我儿子经过您治疗后,现在非常健康,今年考上大学了。”2022年8月3日上午,刚完成一台手术的盐城市三院副院长、心胸外科主任医师宋建祥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那头熟悉的声音勾起了他十年前的那段回忆。
“十年前,孩子算是捡了条命回来”
时间回到2010年,那年儿子尧尧9岁,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多发性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继发型)、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功能I级。确诊之后,袁三夫妇手机上的搜索框里几乎只剩下唯一一个关键词:“先心病”。由于对这个病知之甚少,亲朋好友也不了解,夫妻俩查遍了他们能看懂的各种资料,包括病因、病程发展、治疗等等。在手机上网要节约流量的年代,袁三还在网吧待过几宿。十年过去,虽然当时的很多细节已记不太清,但他坦言,2010年的那几个月是自己最“慌神”的一段时光。
这期间,袁三带着孩子辗转北京上海等多地求医,可因为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手术风险极高,诊疗结果均不尽如人意,他们听到最多一句话就是“回家吧”。“其实当时已经做好孩子撑不到成年的准备了,可有一天我看盐城晚报,上面报道了市三院副院长张亚军和宋建祥为一个先心病孩子手术并且成功治愈的报道,我就立刻打电话到三院,正好是宋院长接的电话,他叫我带孩子过来看看。”这通电话,让孩子的求医之路迎来了转机。
在查看了尧尧的情况后,宋建祥请尧尧先到候诊室外等候,而后对着孩子父亲开门见山:“你带着孩子去过那么多地方,想必很清楚孩子的情况。我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可孩子这么好,我觉得还得尽力拼一把,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冒险?”
听到宋建祥的话,袁三眼角湿润了,“我信你们,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都要试一试!”
“十年后,重启崭新人生”
如果不做手术,孩子的生命难保。“作为医生,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宋建祥说道,虽然患儿肺动脉压很高,但幸运的是,心导管检查结果显示,孩子的肺血管阻力还不是太高,还有手术的机会。如果再晚一点,可能就只能做心肺移植了。
胸心外科立即邀请心内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室等多学科专家会诊讨论,根据孩子病情紧急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看着孩子迷茫无助的眼神,作为医生我们也很难过。家长的充分信任,给了我们全力以赴的动力。同时,我院曾有救治成功类似患儿的先例,这是我们有信心救治尧尧的底气。”对于这台“放手一搏”的手术,宋建祥印象很深,10年过去了,他依旧记得当时的治疗方案:复杂先心纠治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房间隔缺损修补),由张亚军和自己共同主刀。手术中最大风险在于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可能危及生命,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及评估下,经过术中术后精细的机械通气参数管理调节,患儿顺利度过了这一关,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对于医生而言,锐利的手术刀守护的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比头发丝还细的针线,缝合的则是患者新的人生。术后恢复过程中,尧尧第一次在洗澡时问起“为什么我胸前有一道疤”,父亲告诉他,这是勇敢无畏的印记,更是在很多爱心帮助下的善意印记。“永远不要忘记陌生人在我们一家最困难的时候给予的帮助,以后我们也要尽自己所能多帮助人。”
如今的尧尧已经长成了一名身材壮硕的小伙,这次随父亲来到市三院,也是了却自己数十年的心愿,当面感谢救命恩人。“叔叔,谢谢您,十年前我还是个小孩,不太清楚当时发生了什么,但张亚军和宋建祥这两个名字,我一直记得,因为爸爸时常说起,感谢你们改写了我的人生。今天专门来向您汇报,我考上大学啦。”
与患者十年后再见,宋建祥感慨万千!能够把危在旦夕的生命‘拉’回来了,并且帮他们回归了最初的人生,这就是从医的意义。他说,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欠病人一句谢谢,要感谢他们选择了我们三院,也选择了相信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