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们给我们全家新的希望!”9月25日,在第16个“世界心脏日”来临之际,即将从市三院心胸外科46病区康复出院,今年9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阜宁患儿小杰,在父亲颜锦亮和母亲高国梅的陪伴下,为前来查房的“慈心工程”医护团队送上锦旗,用淳朴的方式表达谢意,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
“手术效果和康复情况很好,心脏没有一点杂音!”孩子的主刀医生,市三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张亚军经过仔细听诊后告诉患儿家属:“等孩子出院后,你们即可报销费用,以后定期来复查。”此时,为了身患先心病的儿子没有睡过一天好觉的小杰父母终于放心地长舒了口气。看着“补心”手术后迅速康复的儿子,心中犹如石头落地的夫妻俩,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小杰是我市实施农村重大医疗救治项目“慈心工程”的首个受益者。目前,我市有较多的先心病和瓣膜疾病患者不能及时手术,一是患者家属不了解疾病的危害,二是经济能力有限难以承受。先心病患儿如能及时治疗治愈率可达90%以上,但农村家庭往往受条件限制错失良机。风湿性心脏病往往累及瓣膜,有时病程可达20年,一旦患病就会丧失劳动能力,并且会反复心衰住院,不仅花费大量费用、生活质量差,而且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手术换瓣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费用较高,一般在几万到十几万不等,很多家庭因病致贫,无力进行手术。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患者得到及时医治重获“心”生,我市卫计部门、慈善组织和医疗机构正在发力。
市卫计委主任徐杰告诉记者,先心病发病率约为7‰~9‰,我市每年有约近800名先心病患儿出生,而目前每年在我市进行手术治疗的尚不到30例,在外市进行手术的约100例左右;各类瓣膜疾病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我市每年约500例左右,而实际进行手术的仅约100例。我市现有先心病患儿较多,且每年都有新发人数,不少先心病患儿在等待手术治疗。由于家庭贫困条件受限等多种原因,有的孩子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面临生命危险。为全面提高农村儿童先心病和低保群体瓣膜疾病的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探索公益慈善项目和新农合统筹等各类医保的合作形式,有效缓解农村心脏病患者救治的经济负担,今年6月,市卫计委、慈善总会、市三院组成委员单位,共同启动了“慈心工程”。
“公立医院必须坚持公益性,以服务群众为天职。近年来,我院始终秉持‘用慈善心、公益心、博爱心,传递温暖和帮扶弱势群体’的服务宗旨,积极开展公益活动,践行社会责任和公益服务人民的宗旨。”市三院院长单际平表示,为顺利实施“慈心工程”,医院专门投入250多万元添置心脏超声检查设备、儿童心脏手术专用器械,并专门从上海采购回带有肝素涂层的人工肺设备,强化了“慈心工程”的硬件基础。在专家团队配置上,医院遴选心胸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多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的上百名医护人员,组建精英团队“联合作战”。自1996年以来,平均年龄30多岁的心胸外科团队已成功开展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1500多例,从业20多年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为实施“慈心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
“市三院是我市实施医疗扶贫‘慈心工程’的唯一指定治疗医院。”市慈善总会项目部主任冯炜介绍:目前,该院正在推进实施这些爱心工程,通过加强对我市农村和低保群体瓣膜疾病和先心病患者的医疗救治和慈善补助,实现精准扶贫。“慈心工程”救治对象是我市新农合统筹地区0~18周岁的参合儿童,凡患有先天性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瓣狭窄,具备相应手术指征的的先心病患儿;以及患有瓣膜疾病、具备相应手术指征,准备进行瓣膜置换或瓣膜成形手术的我市新农合统筹地区或城市低保人员。凡符合“慈心工程”救助的对象,均可到定点单位市三院进行手术。
市三院党委书记朱宏亮告诉记者,医院将实施“慈心工程”作为加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具体实践内容之一,借助“1十6”模式的“市三院医联体”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慈心工程”盐都行系列活动将从下月启动,通过深入全区19家卫生院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患者进行筛查。今后还将发动市三院成立的全市卫生系统首家志愿者协会和“绿马甲”服务队,面向全市偏远农村组织志愿者进行初筛登记,发现疑似病例后动员患者进行确诊。
此外,作为我市“慈心工程”的首个瓣膜疾病成年患者,今年57岁的盐都学富农民杨先生已于9月25日在市三院南院接受手术救治。杨先生为慢性瓣膜病患者,因长期患病导致心脏肥大、心率衰竭,丧失劳动能力,导致因病致贫。记者呼吁:请符合救助手术的患者携带身份证(户口本)、新农合证卡和县以上医院诊断病历,向统筹地区合管办提出救治申请。合管办可根据病情联系市三院进行确诊,对适合手术的救助对象及时开具转诊单。对符合救治条件同意治疗的患者,市三院将填写《“慈心工程”定点救治登记表》交市慈善总会备案,其中0~14周岁患儿还需填写《江苏省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定点救治登记表》,反馈给合管办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