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世界预防溺水日

信息来源: 日期: 2024-07-24浏览:

在每年的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纷纷涌向海滩、河流、湖泊及游泳池等水域享受清凉,但与此同时,溺水事故也进入了高发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悲痛与遗憾。为了提升全球公众对溺水预防的认识,增强人们的自救与互救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与国际海事组织(IMO)等机构联合倡议,将每年的7月25日定为“世界预防溺水日”  。这一纪念日的设立,旨在通过教育、宣传和活动,减少全球溺水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溺水的定义和危害

溺水是指人淹没于水中,由于水吸入肺内(湿溺)或喉挛(干溺)所致窒息,进而引起身体缺氧、心跳骤停等危及生命的过程。可导致严重的身体损害,包括脑部缺氧造成的永久性神经损伤、心肺功能衰竭等,甚至直接危及生命。即使获救,也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溺水的高发场景与人群

1. 高发场景
- 河流、湖泊、水库等自然水域
- 游泳池(尤其是无成人监管时)
- 海边、海滩
- 水上乐园及浴缸、水桶等小型蓄水容器(针对幼儿)

2. 易感人群
- 儿童和青少年,特别是缺乏游泳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的群体
- 酒后或疲劳状态下进入水域者
- 患有心脏病、癫痫等疾病者

防溺水措施

1. 增强安全意识
- 认识到溺水的严重性,不单独前往陌生水域游泳或戏水。
- 遵守游泳场所的安全规定,不超越自己能力范围。

2. 学习游泳技能
- 鼓励并支持儿童、青少年参加正规游泳培训,掌握基本的游泳技能和自救方法。
- 成人也应定期复习游泳技能,保持身体状态。

3. 配备防护装备
- 在自然水域游泳时,尽量穿戴救生衣或浮力背心。
- 携带必要的救生设备,如哨子、救生圈等。

 4. 监护与救援
- 成人应确保儿童在游泳时始终处于有效监护之下,不得离开视线范围。
- 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包括心肺复苏术(CPR),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施救。

 5. 警惕水域安全标识
- 注意观察并遵守水域周边的安全警示标志,避免进入危险区域。
- 了解潮汐、水流等自然规律,避免在不安全的时间段下水。

溺水后的自救与互救

1. 自救方法
- 保持冷静,尽量保持口鼻在水面上,利用身边的漂浮物增加浮力。
- 采取“水母漂”等节省体力的姿势等待救援。
- 避免挣扎和过度消耗体力。

2. 互救技巧
- 发现溺水者时,应立即呼救并拨打急救电话。
- 使用救生器材(如救生圈、竹竿、绳索等)进行施救,避免直接接触溺水者以防被拖入水中。
- 若必须下水救援,应从溺水者背后接近,托起其腋下,将其带至岸边或浅水区。